大匈美女图片(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)

来自:叁壹捌讯息  |  2025年02月10日

浏览量:

众所周知,草原部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由来已久,尤其在秦汉时期最为激烈。两国交战,必有一伤。吃了败仗的国家,轻则缺兵少将、士气凋落,重则国土丧失、伏尸百万。

即便是在略微和平的时期,这样的摩擦也从未少过。尤其是在汉、匈两国的边界处,常常会发生大规模劫掠事件。

匈奴士兵除了劫掠货物、牲畜、钱财,还会将汉族年轻男人劫掠回营,给他们安排美女奴仆,甚至加官晋爵!令人不禁疑惑,匈奴为啥不杀汉人俘虏,还对他们这么客气,到底有何图谋?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一、不愿随便滥杀俘虏

首先,与电视剧中的夸张桥段不同,匈奴并不支持随便滥杀俘虏。

哪怕是以“硬骨头”著称的苏武,为了返回汉朝,一度挟持单于母亲,也没被杀。并且苏武还娶了匈奴女子,最终也成功离开匈奴,壶衍鞮单于“乃更谋归汉使不降者苏武、马宏等。故匈奴归此二人,欲以通善意”,可以说是相当自由了。

其次,匈奴还会主动归还俘虏。东汉建武二十四年(公元48 年),匈奴南北分裂,南匈奴降汉,把北匈奴单于吓得不轻,“北单于惶恐,颇还所略汉人,以示善意”。

更甚者,相比较被汉朝俘虏的匈奴人,被匈奴所俘虏的汉人,可以说是到了“天堂”。

毕竟,两汉时期虽然是封建制社会,但它的奴隶贸易却十分发达。抓捕来的异族俘虏,大多数都会被充入奴隶市场。

《汉书·汲黯传》有记载:“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,赐从军死者家”。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休屠王之子金日磾。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当时的匈奴休屠王死后,他的亲属便被没为宫廷奴隶,其子金日磾成了一名马夫。但机缘巧合之下,他被汉武帝所赏识,后面便一路平步青云、加官晋爵,被汉武帝钦点为汉昭帝的四大辅臣之一,也算熬出了头。

然而,倘若没有这份被汉武帝赏识的机缘,即便是金日磾这样的匈奴太子,在汉朝也只能做伺候马匹的家奴。

那些普通的匈奴俘虏,其处境就可想而知了。或杀死,或囚禁,或迁徙至周边的荒僻之地,驻守边镇。

虽然也会有像金日磾这样的例外,但对于普通俘虏来说,光是能够接触到皇帝这件事,就已经难如登天了。

二、增加匈奴人口

从史料中零落的记述中,我们可知匈奴人似乎有一种极强的“收藏癖”,对于抓俘虏极感兴趣。

我国著名民族学家、历史学家马长寿老师认为:匈奴的奴隶数量大约有70万,占据匈奴总人数的二分之一。而匈奴通史的作者林幹老师则认为,匈奴奴隶仅有30万,不过匈奴总人口的七分之一或五分之一。

可见,整个匈奴族群中,奴隶的占比之大。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甚至,在某种意义上,这些所谓的俘虏,已经是他们群族新鲜血液的重要来源之一。毕竟,对于一个民族而言,人口是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。尤其在生育存活率低下的古代,匈奴的人口结构存在严重问题:幼少老多,男少女多,对于一个种族而言,无疑是个危险的讯号。

比如二战时期的苏联,就是血淋淋的例子。几乎一代青壮年男性都死在了战场,导致苏联国内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,千万妇女独守空门,于是衍生了许多“跨国爱情”。

而千年前的匈奴人早早想到了这一招。

与其艰难等待,不如直接“嫁接”!

让汉人迎娶自己部落的女人,只要生长在匈奴的土地上,生出来的就是匈奴的孩子。而因为战争所损耗的人口,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补齐。

说实话,从生到养,不得花个十几年才能培育成才,为啥不直接抢现成的娃?

匈奴人还真这么干过!

《后汉书·乌桓传》中便有记载: “乌桓自为匈奴冒顿所破,众遂孤弱,常伏匈奴,岁输牛、马、羊、皮,过时不具,辄没其妻、子。”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这里的乌桓就是匈奴的邻国,自冒顿单于将他们征服之后,匈奴便每年强迫乌桓人送上牛、马、羊皮等物资。倘若违反,匈奴人便会来没收他们的妻子、儿女,作为惩罚。

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,在史书中仅有一处记载:“囚豪昆弟怒,攻杀匈奴使者及其官属,略收妇女牛马”。大多数情况下,匈奴人并不迁徙人群,而是直接圈地、征收税赋。

相较于对待乌桓人的粗暴态度,匈奴人对于汉人几乎称得上“座上宾”的待遇了。

根据目前在匈奴遗址(今蒙古国境内)发现,考古学家已发现多处古代匈奴宫殿遗址,而且这些宫殿带着浓浓汉式风格,明显属于汉人定居。当然,这样的规格并不是人人都有。

然而,联想到匈奴人对汉人俘虏的种种优待,不禁让人疑惑,匈奴人看待汉朝俘虏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态呢?

三、窃取汉人技艺

自然,匈奴人也不是傻子。他们俘虏来的汉人,也不是个个都能享受座上宾的待遇。

从秦汉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可知,不管是自愿迁居匈奴,还是在战乱中被俘虏,汉人们在匈奴得到的待遇也是大相径庭的。

第一种,和亲公主。待遇最好的汉人,必定是有官方背书、象征两国和平的代表人物,比如王昭君、解忧公主等等。她们在匈奴普遍会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,除了其官方身份,还有其带来的丰厚资源。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王昭君嫁到匈奴时并非孤身一人,她手下的和亲随从也不是寂寂无名之辈。然而,最令匈奴人珍视的,还是王昭君所带来的“嫁妆”。

据《汉书·匈奴传》记载,公元前33年(竟宁元年),昭君出嫁:“礼赐如初,加衣服、锦、帛、絮,皆倍于黄龙时。”

其中,“黄龙时”是指公元前49年(汉宣帝黄龙元年)呼韩邪单于第二次来朝。

早在呼韩邪第一次朝汉时,即公元前51年(汉宣帝甘露三年),汉朝就“礼赐”单于玺绶、冠带、黄金、锦绣、丝絮等物,以及34000斛米谷。第二次来朝时,这礼单也只多不少。

而昭君出嫁时,其嫁妆丰厚程度却“倍于黄龙时”,远远超过呼韩邪第一、二次来朝。可见汉朝当时出手之豪奢。而对于昭君的到来,匈奴人自然是喜笑颜开,将其供奉如神。

第二种,特殊人才。与现在各大省市一样,匈奴也有一套人才引进优惠机制。单于求贤若渴,对于汉人学者十分尊崇,甚至在身边也蓄养了一个汉人谋士团,身份十分显赫。

如西汉初期异姓王卢绾,因为吕后猜忌,卢绾迫于无奈,便主动投降了匈奴:“四月,高祖崩,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,匈奴以为东胡卢王。绾为蛮夷所侵夺,常思复归。居岁馀,死胡中。”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著名的西汉败将李陵也是如此,战败后他投降匈奴,也得到了匈奴人的优待:“单于乃贵陵,以女妻之。”

以上可知,这些知识分子大多是战俘或者降人,难以回到故土,又能借助自己的才学辅佐单于,才留在匈奴。但当时许多汉人留在匈奴,却不是这个情况。

据《资治通鉴》之汉纪二十一记载,当时许多汉族边人“闻匈奴中乐”而自愿逃奔匈奴,或因匈奴有亲戚而投奔匈奴的,也有在中原无法生活下去的“盗贼”“群辈”亡走匈奴的。

而这些人中,如有穿井、治楼、铸铁、武术等才能,也会得到匈奴人的优待。会被当作战士或者匠人,用来镇守城楼或者修筑城墙。

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,考古学家通过挖掘诺彦乌拉墓地,确认此墓年份约公元1世纪左右,是某位匈奴贵族墓地,里面大量的仿汉式的铜铁器和建筑材料,如有“建平五年蜀郡西工造”等67个汉字铭文的漆耳杯。考古学家推测,这些铜铁器应出自汉工匠之手。

而在《汉书·匈奴传》中,也有注明:“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,今其子孙尚号秦人”。也就是说,秦朝时期曾有百姓逃入匈奴境内,其子孙仍旧以“秦人”自称。

卫律(曾是汉朝使者,出使匈奴后得知李延年家族被灭,心中恐惧归降匈奴)曾打算让这些秦人修城筑楼,充当守卫。由此可见,秦汉两朝,逃入匈奴的中原百姓不在少数。

四、获取战略信息

常言道:知己知彼,百战百胜。匈奴部落与汉族王朝素来是水火不容,即便在短暂的和平时期,也是在养兵蓄锐、从不懈怠。

为了更加清楚地了解敌方阵营的情况。无论是汉朝,还是匈奴,在抓捕到战俘后第一反应都是从中撬出一些敌方资讯。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据《史记·七十列传·李将军列传》中记载,卫青对匈作战时,“出塞,捕虏知单于所居,乃自以精兵走之,而令广并于右将军,出东道”。就是通过抓捕俘虏,从中获取最新敌方计划,从而纠正己方的战略方针。

再如,武帝大规模出兵匈奴时期,就曾根据俘获的匈奴提供的信息而改变了作战部署“捕虏言单于东,乃更令骠骑出代郡,令大将军出定襄”。

公元前99年(天汉二年),李陵跟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对匈奴作战,一日抓到了一名匈奴俘虏:

是日捕得虏,言:“单于曰‘此汉精兵,击之不能下,日夜引吾南近塞,得毋有伏兵乎?’诸当户、君长皆言‘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,后无以复使边臣,今汉益轻匈奴。复力战山谷间,尚四五十里得平地,不能破,乃还。’”

匈奴俘虏被抓获后,将单于军帐的战略安排、时间地点交代得一清二楚。听得汉军首领连连点头微笑,只觉得此战绝不可能败了。

然而,汉朝军队会抓匈奴俘虏,匈奴人也会逮汉人探子搜集情报呀!

《汉书·李陵传》中有记载:是时陵军益急,匈奴骑多,战一日数十合,复伤杀虏二千余人。虏不利,欲去,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,亡降匈奴,具言“陵军无后救,射矢且尽,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,以黄与白为帜,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。”……单于得敢大喜,使骑并攻汉军……良久,陵还,太息曰:“兵败,死矣!”

便是因为有汉军被匈奴军队俘虏,透露了李陵军队无后援、且弹尽粮绝的窘境,这才让匈奴军队大胆放心地追杀李陵,最终将其拿下。

当时有归降将领为匈奴练兵,而李陵却不愿如此。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武帝直到李陵还活着,知他被匈奴俘虏,勃然大怒,还迁怒于为李陵求情的司马迁,对其处以宫刑。而后,武帝情绪稳定下来后,意识到李陵当时仅有五千兵力,又无援手,深入敌军腹地杀敌上万,方才力竭被俘,已经算是十分忠烈了。

然而武帝派遣公孙敖前去接回李陵,却听到谣言,以为李陵不仅降了匈奴,还教导匈奴士兵用兵,于是怒而灭其满门。此事被李陵知道后,此后再未归汉,最终病死在匈奴。

所以,在古代通信不发达的情况下,捉拿敌俘,就相当于两方互相“偷题”,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打信息差的仗。拿到的信息,也不可能保证百分百毫无误差,而李陵也是吃亏在这一点。

五、收买人心

相比较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原王朝,匈奴的游牧民族特性,让他们注定难以积累下多少文化底蕴。而在两族交战期间,匈奴人也是败多胜少。

因此,对于有才学有战略知识的文人或将领,他们往往十分尊崇。所以,即便是面对杀了上万匈奴士兵的李陵,匈奴人的第一反应也不是“除之而后快”,而是“这是个狠角色!得好好供着”。

匈奴单于极其看重李陵,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又立其为右校王。

这里就是匈奴人的手段高明之处了。他们明白汉人注重血缘传承,于是每次轰炸“糖衣炮弹”,一般都是按照“成家立业”的顺序,先赠以本族美女安抚其心,再赐予金银珠宝作为家用,最后用高官厚禄腐化意志,令人才为己所用。

历史上,如张骞、苏武等被俘过的名人,哪怕再忠烈刚正,视钱财名利如粪土,也都在匈奴境内娶妻生子了。可见这招有多管用。

为何匈奴抓到汉人不杀,还赏赐本族女人做老婆?如今才知手段高明

而匈奴人这种不拘一格的繁衍手段,虽然见效缓慢,但好在踏实有效。

除此之外,匈奴通过对汉俘的怀柔政策,通过亲缘关系令无数汉人融入了匈奴族群之中,并从中窃取到大量汉朝的先进生产资料、战斗策略、练兵方法,并借此训练出了一大批强兵猛将……这样的良性循环,令得匈奴人足以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吸取经验,快速成长,最终成为两汉时期统治者的最强劲敌,其影响力甚至绵延千年。

直到如今,也令人不得不感慨,匈奴人的手段之高明。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