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养狗吧(京房回忆051,劲松,北京第一鬼楼,还所有人都念错名字,怪不怪)

发布时间:2024-05-23 11:29:27 浏览次数: 文章作者:
京房回忆051,劲松,北京第一鬼楼,还所有人都念错名字,怪不怪

北京章哥,房地产从业20年,通晓业内门道,我不做所谓的“专家”,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。


本系列只是回忆,钩沉北京20多年来的楼市片段。随笔而已,既不映射现实,也不预测未来。楼市的历史有点儿特殊,总能让人感觉庆幸或后悔。


但这就对了,所谓普通人的生活,就是一次次的侥幸和错失机会嘛。后悔也好,庆幸也罢,往事就在这里。


一、

我第一次来劲松应该是80年代中期,同学问我见过猪没有?还真没见过,顶多一个月吃几次猪肉而已。不光我没见过,几乎所有同学都没见过。而且甭说猪了,那会儿大多数城里孩子连狗都没见过。那个年代的城里不让随便养宠物,猪和狗更是绝对禁止的。猪好理解,但为什么不让养狗,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。


那会儿出了广渠门就很荒凉了,两边只是偶尔有几栋小楼,绝大多数还是空地。当时的劲松刚开发没几年,小楼就盖在白菜地边上,和谐共处。不光有猪有狗,还有鸡有鸭。我闲的没事儿抱了一下大公鸡,不光被钳了一口,还弄得好几天都觉得自己身上有鸡屎味儿。


这还真不是我的感觉,是一回家就让邻居大姐给闻出来了,问我干嘛去了一身味儿。实话实说呗,去劲松看猪了。结果大姐姐立刻变了脸色,说你怎么敢去那儿啊,不知道正在闹鬼吗?


我还真不知道,在此之前连这个地名我都没听说过,也没人跟小孩儿念叨这些啊。


第二天一问同学还真是在传说闹鬼,神乎其神。什么半夜有人哭了,什么鬼火乱窜了,最邪乎的说是死了99个JC。


我们一群半大小子,听了这些根本不害怕,反倒有一种想去探险的欲望。于是当天晚上下了晚自习就去了,7/8点钟吧。是几区我都忘了,反正那会儿也没几个区,不是三区就是四区,不少楼都还空着没入住,确实一种阴森森的感觉。


探险的什么过程我忘了,好像是把火柴烧完也就回家了,到家都快十点了,差点儿挨揍。但是当时我爸的一句话点醒了我:你们还去找鬼呐,从楼外头看起来你们就是鬼。


对啊,我们在楼里划火柴,可不就是一股股的鬼火儿吗?几个孩子再嗷嗷的叫几声儿,估计也能吓跑几个胆儿小的。


其实这就是各个鬼楼的真相,基本都是什么“刷夜”的流氓混混儿们搞出来的,再有就是流浪汉什么的,都是没地方住的到这里来凑合混日子。被胆小的从楼外面看见火光听见声音,也就传说成闹鬼了。


那个年代都是福利分房,房子好盖分配困难,哪个单位都是一堆的官司,几年分配不清楚的有的是。所以很多这种没人住的就都被传成了鬼楼,只不过劲松是最早的而已。


对了,当年李文华老先生是无奈被躺枪的。谁也说不清楚哪栋是鬼楼,只是说是李文华他们家后边,后来干脆就是说他们家隔壁了。据说是气的老爷子直想把这段儿写进相声,好像也没写吧,稀里糊涂过去了。


二、

劲松,其实以前这里叫架松坟。传说是铁帽子王的家族坟地,松树太多枝繁叶茂,得拿木头搭个架子撑着松枝,所以叫架子松。


这地方应该是个不小的树林子,因为同学说,他爷爷解放初刚来北京时喜欢打猎。准备的充分就进山,准备的不重复就在周边打了,其中劲松就是主要狩猎场之一。估计这地方也打不了什么,也就打个鸟逮个兔子什么的,离城这么近,不可能有大野兽。


劲松这个名字应该是70年代才有的,也就是开始盖楼之后。据说是要建立街道办了,总得有个名字吧。而架松坟有人觉得不好听,所以借用了毛主席诗词里“暮色苍茫看劲松”的词,既好听又时尚。那些年很多人的名字也是“劲松”,其实都是用的主席诗词,省事儿。


但这个词应该怎么念?当然指的是“劲”字。绝大多数人都是读jin,也就是“进”的音。不对,因为这是个多音字,在当做名词时读“进”,比如使劲、劲头儿、较劲、有劲等等。


但如果作为形容词使用,比如劲旅、劲敌、强劲有力、疾风知劲草等等,形容坚强有力的时候,读“jing”,也就是“静”的音。劲松也一样,标准发音应该是“静松”。有点儿别扭是吧?这是因为没说习惯,等习惯了之后再到外边说去吧,大概率会觉得更别扭的,因为别人听不习惯。


三、

劲松属于北京南城,很多人听了不太能接受,总认为这是朝阳的辖区,应该属于东城。我开始都没琢磨过这些事儿,因为按老北京来说,南北城只是二环里的概念,顶多算上城厢,而出了城就是郊区,再分什么南北城没有意义。


但这后来有了房价走势这么个东西,而朝阳南部,尤其是东南三环一带的升值略慢,总得有个解释啊。于是,逐渐的就把这里也归入了南城,都统一用“南三北五”来解释,这样也就省事儿了。


真要细究起来也可以算,因为北京南城也分南北,是以两广路为界的。劲松肯定是都在广渠路以南,所以算成南城也不算错。但这实际上没什么意义,因为西部就没这概念,广安门外根本无所谓南北城,到了六里桥也就没法分了,南边还有丽泽首经贸和丰科园呢,强行弄什么南北的区分倒显得矫情。


其实劲松乃至朝阳南部一带发展相对慢,除了历史成因,主要就是当年没什么规划。那会儿还是7/80年代,能给单位职工提供房子就很不错了,谁还敢奢望什么配套啊。所以这里和方庄的整体规划完全不同,几乎算是野蛮生长的。


我还问过个当年的设计师老爷子,那会儿的理念是什么?回答就俩字儿:缺钱。缺钱当然不能说是理念,但却是实际情况。所以只能是尽可能的把房子盖结实就行了,得抗的住唐山大地震的级别,其他的配套什么的都是细节。


看看劲松有多少个单位就能知道当年的难处了。我知道的就有北重、北内、北汽、北人、化设、化实、轻工部、有机部、纺织部、市委市政府等等,至少三十个产权单位以上。那这么多单位,如果遇到需要共同出资解决的问题,谁挑头儿谁协调怎么分配资金就成了问题,尤其是工厂单位太多,逐渐的都关停并转了,更影响了维护。


当然现在是好多了,老旧小区维护已经成了工作重点,劲松和武圣潘家园一带自然更加应该是重点了。今年的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就严重表扬了劲松的改造,“劲松模式”估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标杆和学习榜样。


四、

我是真的希望劲松转变的,要不都委屈了这里。在90年代,劲松虽然算不上富人区,但美食一条街却是闻名北京的。那会儿南城就两个美食街,除了方庄就是劲松。方庄就有点儿贵了,劲松更合适。


当年每个夏天的劲松都热闹极了,那会儿也没这么多限制,一条街摆的都是桌子。最常去的是食为先和炸酱面大王,也说不清楚怎么好吃,但就是到了南城就愿意去。后来炸酱面大王还开了分店,在红桥。传说生意火到爆,真的是爆了,前三天吃光了店里所有的存货,进货都来不及,只好临时停业。这放到今天是妥妥的网红店,不用宣传就自带流量。


食为先有一段时间最流行的是香油碟儿,据说是最正宗的麻辣烫。但我这肚子不争气,只要吃油多了就闹腾。但为了显得时尚还得咬着牙享受,痛并快乐着。


2000年之后是全北京到处发展起来,逐渐的也不怎么去劲松了。老公房社区都这样,逐渐的老人越来越多,年轻人的占比越来越少,美食街也没有当年的地位了。


五、

上次去劲松还是朋友给拉去的,得有六七年前了。他的远房长辈被人骗着加入投资,竟然相信了所谓的“以房养老”。房子抵押了,但人家骗子也就还了前几个月的贷款,之后再也没管过。眼看着房子要被拍卖,问能怎么办?


没任何的办法,这帮骗子实在是丧尽天良,连老人最后的棺材本儿都要骗。老两口儿都祸到临头了还幻想着找组织找单位解决,可这已经不是30年前了。房子是你自己的,怎么处理人家单位都管不着。


后来我也不知道什么结果,这种事儿问了都是给自己添堵。现在的这种骗子专门在这种老社区转悠,就利用独居老人们既不懂又逞能的心理行骗。我有时候都琢磨,应该让政协提个建议,60岁以上的老人必须指定监护人,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许可下,不允许进行财产手续,或许能挽救不少家庭。


但这也只是个梦想吧,这是对老人的不尊重,而人老了,很多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。没办法,就像这逐渐老去的社区,再怎么维护也只是维持而已,弄不好过几年依然照旧。前些日子听说是一区的114楼终于原址重建了,好事儿,希望越来越好。


仅供参考。


关注“章哥说买房”公众号,有房产相关问题,点击“免费咨询”私信提问即可。